中韓文化交流:首爾歷史文化考察團

今年復活節期間(四月十二至十五日),本校舉行了為期四天「中韓文化交流:首爾歷史文化考察團」。參與是次考察團的二十五位同學,分別來自中三至中五年級主修中國歷史科、世界歷史科及中國文學科。在行程中,同學們走訪了富有歷史意義的南山谷韓屋民俗村、景福宮、德壽宮、DMS三八線非武裝地帶及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抗日監獄)等重要歷史建築。他們更親身體驗韓國生活文化,穿上了由自己揀選的韓服,留下倩影;更在導師的指導下,親自炮製韓式泡菜。行程結束後,學生已密鑼緊鼓地撰寫報告、創作文章、揀選攝影作品等工作。現揀選其中三篇作品,與各位分享。

《分隔線》 4D葉翠怡

還記得在韓國首爾的第三天,導遊帶着我們去到非武裝交界區,是南北韓的交界線,分隔兩地人民的無情枷鎖。

那天灰沉沉的烏雲籠罩着天空,光線根本不能從厚重的雲層找到一點的空間鑽出來。北風呼呼吹着,伴隨着刺骨的雨滴,甚至是起了一點霧霾,模糊了我們的視線。到了三樓的觀景台,近至南韓,遠至北韓的景色也一覽無遺。腳下踩着的是南韓的土地,一片荒蕪,伸延到前方遠處北韓的山前。中間建了一條鐵路,連接着南韓和北韓兩地。聽導遊的介紹,這條鐵路貌似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開通,讓兩地人民能夠互通。

原本南北韓就是一家人,是因為韓戰才會被逼分開生活。親人一但被分隔開去,就是七十多年不能見面。站在台上眺望着北韓的遠方,隱隱約約看到一些屋子的屋頂,散散落落的在山腳之下。此時我的腦海中則自動組織出了南北韓人民的滿臉愁容。在進來參觀前,我們在門口待了一會,那兒有一幅牆,貼滿了電視台替南韓老人尋親的訊息。薄薄的紙條上滿載着對遠在北韓的親人的思念,希望寄於紙條上的情感能夠傳達遠方,上天能夠看見他們的急切,尋求身在北韓的親人。實際上北韓的親人不會看見,不會知道,但他們依然這麼做了,只是從精神上找個寄託,安慰自己。

不知道他們的家人在北韓是否安好?

我想,這是許多南韓人的疑問吧?

戰爭的無情讓一個完整的國家一分為二,一個完整的家也一分為二,分成了如此平坦的草原和崎嶇的大山。然而事實最殘酷的並不是國土的分裂,更不是親人分散的悲傷,而是大家明明近在咫尺,卻遠在天邊。他們不能見面,不能接觸,也許北韓的人甚至連南韓的資訊也不能接觸到。更是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寧願欺騙着自己,親人兒女都已經離開世上,離開了自己。有時候徹底的放棄,不給予任何一絲的希望,也許會令自己得以淡忘,不至於絕望到深淵。這種活生生的折磨存在他們的心裏多年,就已經像是一道過不去的坑,無論你怎麼努力也不能跨過去,當你嘗試跨過去卻是被對家人熱切的思念給絆倒,摔了一身傷。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兩邊人民的悲傷,但就像這樣僅僅隔了一個籬笆鐵閘的距離,大概是世上最悲傷的事吧。

想到這裏,心裏一時湧上了許多心酸。本來韓國的天氣就比較乾燥,光是吹着寒風就已經如在戰爭射出去的弓箭般刺骨疼痛,再加上細如銀針的雨滴,雖細細長長的,但過於尖銳的尖端卻是刺着你渾身上下的皮膚,是那種難耐的痛,對遊客來說簡直就是過於無情的招待。冷在身上,痛在心裏。

站在這裏我又會想像分開七十多年的痛苦是怎樣的,他們會不會猜想對面的家人過得如何,又會不會因為看着同一片天空而堅信總有一天能夠重聚,而咬牙堅持下去呢?這一條分隔線不但是代表了南北韓兩邊的分裂與不合,更是一條政治上的鐵鍊把南北的人民都鎖住,在看似自由的國度底下,強迫地奪去了他們最愛的親人。

我不知道南北韓是否會有統一的未來,我只希望那一條鐵路總會有通車的一天。那輛開通的列車承載的不只是南北韓的人民,更是七十多年的思念,七十多年的愛和心酸。

《沉寂的過去》 4A 胡嘉瑩

  首爾的天氣格外寒冷,天空被一層又一層的灰網團團包圍,雨水化作一支又一支的細針刺痛著我們的臉,冷到微痛的觸感讓昏昏欲睡的我瞬間清醒了不少。四周的冷空氣如銀色小蛇般箍著我們的膀子,使我們如跌入冰窖中寒冷。口中吐出的薄霧轉眼融化在空氣般消失不見。我們打著傘,邁著步伐向目的地出發。

  「哇啦……哇啦」 雨水化作洪水猛獸般肆意地侵蝕土地,連帶著我們的體溫一併帶走, 經過長途跋涉我們終於來到了目的地。映入眼簾是一道貼滿了戰爭過後,尋找失散家人字條的高牆,令人感到唏噓和沉重。我們沉默地聽著導遊介紹這道高牆,能夠尋找到家人的機會十分之微,那只不過是一種精神寄託, 給予市民一種希望。那一張張的字條化作未亡人無聲的嘆息鑽進所有人的耳朵中,雨似乎下得更大了,連帶著空氣也變得更加沉重,任由那無聲的嘆息,混雜著戰難者的悲鳴不斷地纏繞在我們的心裏,久久不能散去。

  我們接著也去了抗日監獄博物館,導遊向我們講述著那刑場的歷史。踏進刑場的那一刻,我意外地感到沉重。現在我們所踏著的土地,曾經由不同人的鮮血交織而成,即使現在地板被擦得多麼乾淨,鼻子也好似嗅到那若有若無的血腥味,刺激著我的嗅覺和神經,那些戰死者無聲的悲鳴和控訴不斷轟炸著我的耳邊。即使過了多久,那股血腥味仍會縈繞著這裏的土地揮之不去,向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訴說著他們曾經受過的屈辱,以及由鮮血和骨枯堆積而成的歷史。

  我們最後一站去了戰爭紀念館,雨早已停下, 取而代之的是和暖的陽光。黃昏的首爾在寒冷中夾雜著一絲溫暖, 一縷縷的陽光包裹著我們,連頭髮也被染得金燦燦的。偶爾花瓣落下,在湖中惹起一陣又一陣的漣漪,倒映著我們的身影。我看著那象徵著停戰的古銅色雕塑,那停止的時針和秒針意味著戰爭的結束,那古銅色也被染上一絲橙色,分外溫暖。那些亡魂的聲音也漸漸地消失在我的耳邊,四處再次回到寂靜,一片平和。

  參觀完畢後,我們坐旅遊巴離開。那雕塑的影子一直在我的心中久久磨滅不去,那本是被染上暗紅色,在稜角分明的線條上更加面目可怖,那是殺戮的顏色;現在它被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染上那生機勃勃的橙紅色,那是生命、重生的顏色。

《戰爭博物館》 4A 鄧湘研

  兩排士兵的雕像立於戰爭紀念博物館前,在外人看來是多麽勇武,然而導遊的一句話泛起了我心中一波波漣漪:「這是戰爭時的場面,他們身旁的槍和炮彈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大家拍完照就可以走了」話罷,大家都擺出勝利的手勢,在接近兩米高的雕像下拍照,可是沒人留意到士兵們的眼神,是多麽不畏懼,他們喊着:「衝啊!」手中的手搶隨着一聲「呯」擊倒了無數日軍。手臂的青筋冒起,全身都是繃緊的,就如一條扯着的橡皮筋,一旦放鬆,就會如一坨爛泥,毫無反抗之力,被人踏在腳下。單憑雕像栩栩如生的表情,就能想像到當時戰場上的漫天炮彈,瀕死的士兵發出的絲絲掙扎,死後眼睛還是滿佈紅絲,凸出來的。還沒踏入博物館,門前的雕像已經令血液冰涼下來。

  暖和的空氣撲面而來,可是展覽館裡的一切令空氣降成冰點。博物館分成三層,每層有兩至三個展覽廳,由古至今地說起不同的戰爭。最初,韓國士兵只用原始的盾牌和矛,後來發展至車戰,戰況越發激烈。展覽廳裡有一間播放模擬片段的空間,我一按下播放鍵,就被鋪天蓋地而來的吶喊聲嚇得一跳,只見畫面不停跳動,士兵紥了馬步,與中國士兵交戰,戰場頓時血肉橫飛,黃色的沙地都被染上一層如玫瑰般鮮豔的血紅色,深深地刺痛着我的雙眼。當屏幕回復黑暗的一瞬間,我才確實了解到戰爭的殘酷。

  我揮動着雙腿,來到近代戰爭的展覽廳,這裡佈滿了不同大型武器,又如核彈模型、無人機等等。每看到一樣武器,就意味着戰場上又多了股血腥味。頓時,一個巨型玻璃內的展品抓住了我們的眼球,裡面是一枝枝長達半米的槍械,有的是步槍,有的是霰彈槍,第一眼看到它雙眼都冒着星星,不禁嘩然,可是當更多更多槍械映入眼簾,那些星火也隨之熄滅。來到播放廳,再次按下熟悉的播放鍵,但這次不再是近身戰,畫面只有韓國士兵伏地而行,背上有一枝簡陋的狙擊槍。爬行數分鐘後,臉上已被一層塵土覆蓋,卻依然無法阻擋他們鋒利的鷹眼,瞄準數百米外的敵人。「呯」的一聲,畫面沒有切換,卻已讓人不禁顫抖。

  時間隨着戰爭的歷史長河過去,當我步出博物館時,已然黃昏。一陣冷風撲面而來,同學的鼻子凍得通紅,但館外的雕像依然絲毫不動,也許這些冷風在他們眼中跟本不值一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