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鄉村到市鎮:探究大埔舊墟公立學校的發展歷史》(摘要)
陳琪柔、趙澆慰、關樺靖、李諾瑤、楊進妮
本報告榮獲第六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初級組文字報告冠軍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由李炳貴先生於一九六四年創辦,由舊墟天后宮撥出土地興建校舍,為大埔三條鄉村,包括舊墟、南坑及新圍仔三村,提供小學教育,成為該區重要的村校。八十年代,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已經發展至十八班,學校校譽日隆,即使是村校,仍爭相送子女入讀 。當時學校的發展已比初期成熟,學生不再只來自三村村民的子女,亦有很多來自大埔區甚至其他地區的學生。

一九七九年,港府宣佈將大埔發展為新市鎮,政府這決策正好成為大埔舊墟公立學校的發展契機。港府計畫收回學校及附近地段發展,多番商討後,學校取得大埔第四區安祥路的土地搬遷校舍。興建現時的新校。到一九八六年,學校正式搬遷到安祥路的新校舍,成為上下午校兩間小學。二零零二年學校獲政府批准,於大埔第一區寶湖道興建一座新校舍,命名為「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兩所小學為大埔居民提供優質的小學教育。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由一所只為三條鄉村提供教育的村校,發展為兩間具規模的小學,學校的發展歷史正好反映了大埔的社會及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