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記︰由元朗烏頭看香港淡水魚養殖業的發展》(摘要)
許嘉、文蔚嵐、葉芯華、柯欣廷
本報告榮獲第七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高級組文字報告冠軍

香港養魚業對現今你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在祖父母一輩的年代,香港養魚業盛極一時。但從八十年代起,香港著重經濟金融、第三產業發展,養魚業再鮮有少人提及。時至今日,本地養魚業更已成為夕陽行業,欠缺新血加入,日漸萎縮。過去的風光歲月,只能在相片中懷緬。

我們欲借香港養魚業散發的絢麗餘暉,窺探往時香港養魚業的盛況,及探討這抹光芒衰去的因由。

談到香港的養魚業發展,具有重大本土品牌價值的元朗烏頭是我們必然注視的。元朗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勢,土壤兼具鹹性和黏性,以及有大量蔬菜殘渣沉積於底,令塘內有充足的養料,養殖出鮮活肥美的烏頭。再者,元朗沿海地區處於鹹淡水的交界,亦有利漁民捕捉有洄游性的烏頭,以及將本身為鹹水魚的烏頭馴養為淡水習性的烏頭。

烏頭是元朗特產,從前由喜宴的菜單上,到原居民的九大簋中亦有出現。剝開烏黑的魚皮下,是薄薄一層金黃的油脂,把白嫩的魚肉包裹其中。魚肉的鮮甜、油滑飽滿的口感,還有最珍貴的、那塊彈牙的魚扣,組成了恆久不變的美味。

可惜,在今日香港市民的餐桌上,只有百分之五的淡水魚來自香港漁塘,其他都是來自中國內地。雖然元朗烏頭的美味不變,但受日漸衰落的養魚業影響,其產量亦隨之下滑。時至今日,來自香港的烏頭僅剩兩成。香港漁業在上世紀中後期的蓬勃發展後慢慢褪色,但我們深信元朗烏頭的名字,仍舊銘刻在廣大香港市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