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流浮山生蠔到香港巨牡蠣:流浮山養蠔業初探》(摘要)
蘇芷穎、陳穎艾、朱芷晴、蕭桐、鄺寶堯
本報告榮獲第七屆校際香港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初級組文字報告亞軍

養蠔業,是香港漁農產業的重要成員。想品嚐美味的生蠔,不少香港人甚至遊客都一定會慕名到流浮山這個生蠔產地大飽口福。我們藉著這次研習機會,回到二百多年前的流浮山,看看這個生蠔之都的發展歷程。

二百多年前,流浮山只是一個不足二十人定居的不毛之地,間中有漁民在那裡暫居,亦吸引不少海盜光顧。在廈村鄧族村民的努力下,流浮山成為一個以生蠔聞名香港的小漁村,生產的蠔豉更行銷海外,一解海外華人的鄉愁。但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將這個稍具規模的蠔都毀於一旦。

戰後,隨著沙井蠔民遷入,為流浮山灌注新動力;一條連接流浮山和元朗的公路,令流浮山成為海鮮酒家林木的旅遊點,每逢假日可吸引過萬中外食客,流浮山像浴火重生的鳳凰再次站起來。但隨著新中國成立,站在中港邊界最前線的流浮山,蠔民飽嚐中港蠔田業權之爭的苦頭。

六七十年代香港急促發展,深灣海水污染、生蠔大批死亡等事件一次次打擊流浮山養蠔業;加上內地蠔大批湧入,蠔都又黯然無光。但流浮山養蠔業技術革新,加上深圳蠔場停產,流浮山養蠔業又比以前更為興盛,回復昔日光輝。二零一六年,流浮山生蠔這種在深灣存活了多個世紀,在廣東沿海普遍養殖的物種,獲正名為香港巨牡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