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 黃碧鈺 (2012/2013)

書 名: 彷徨
作 者: 魯迅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內容及感想

《彷徨》是魯迅先生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說集,共有十一篇。書內記述二十年代舊社會的人及他們的故事,從中含蓄地帶出傳統中國的陋習。此外,書中亦流露了作者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如在《在酒樓上》這篇就透過呂緯甫的故事,表達了自己為當時知識分子的妥協和消沉而感到惋惜。

讀過這本書後,發現我像是走過中國二十年代的生活似的。然而,那些生活是艱苦的、是悲哀的、是無奈的。在這本書中,我發現書中的情景也是彌漫着灰沉沉的色彩。雖然此書那沉寂的調子讓我覺得沉悶,可是在每篇小說中揭露的中國社會的問題令我重新反思,對於作者批評社會的問題亦頗有同感,所以那沉悶的感覺亦隨之消失了。

在這十一篇小說中,令我最為深刻的是《祝福》及《離婚》這兩篇。《祝福》是講述祥林嫂的悲劇。她一生嫁了兩次,可惜她兩度成為寡婦,最後她的兒子也被狼吃掉了。這使她一生失去目標,終日為兒子的喪生而自責,到四十歲時已滿頭白髮,最後更落得鬱鬱而終的下場。

在《祝福》中,我深深的體會到中國女子於舊年代如此地位卑微。我可從祥林嫂老公死後被她婆婆迫她嫁另一名男子可見,祥林嫂的人生是任人擺佈,自己並無選擇。另外,當祥林嫂再成為寡婦後,想再次從事奴婢時,竟遭人嫌棄,原因是生怕她會為人帶來不幸,可見當時中國社會的民眾仍是那麼迷信。如果我是當時的民眾,我必定會對祥林嫂更多的關懷。我很喜歡祥林嫂的故事,因為能令我啓發到我應學懂做一名雪中送炭的人,不要被中國傳統的思想埋沒人與人之間互相扶持之情。

《離婚》這篇是講述愛姑遭拋棄的不公對待,於七大人的官威下討不了一個公平的待遇。當我看完這篇故事,心中不斷嘲笑着莊木三及愛姑。他們本來是理直氣壯的找七大人、慰老爺討一個公道,可是他們的怨情於七大人的官威下竟變得如此渺小。我真心地不屑他們,既然道理於自己一方,怎麼要怕區區一個官?若是我,我必定據理力爭。同時地,我亦為中國的封建制度感到悲哀,它的出現令百姓們不能暢所欲言,令這中國社會的民生發展停濟不前。

《彷徨》這書,把舊中國活生生的呈現於讀者眼前。革命中的社會增添了幾分彷徨,知識分子的彷徨、民眾們的彷徨瀰漫在中國二十年代的空氣中。我很欣賞,亦很感激作者,他讓我看到昔日的中國,也令我對中國歷史和現狀作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