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

中國文學科為部分對文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提供深入而有系統的學習機會,學生透過文學作品的學習,可以探索生活和生命,感悟人生,讓學生就個人性向,發揮所長,以規畫未來升學,或從事與創作、評論或研究有關的工作。

學習重點

本課程就「文學學習基礎知識」、「文學賞析與評論」、「文學創作」編訂建議學習重點。

  • 文學賞析與評論
    「文學賞析與評論」是對文學作品的內容與藝術形式的感受、分析、欣賞及評論。研習文學作品可先從直觀入手,學生可對文學作品作整體感受,在感受過程中,體會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再由感性轉向知性,通過理解作品的字、詞、句、段,掌握作品的背景、內容、主題、結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品與作者經歷、寫作背景的關係,以及作品的意蘊、藝術手法和風格;然後二者結合,欣賞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作品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思和創意,並評論作品的藝術手法,作家的文學成就及作品的文學價值等。
  • 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是人們對生活或外界事物有了獨特的感受,激發起表達意欲,運用語言文字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個人對週遭人事的細緻觀察與深入思索,是文學創作的泉源。創作文學作品,主要是將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經過選取、想像、虛構、提煉的過程,以概括、具體、生動的形式,運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現出來。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培養對生活敏銳的觸覺和深刻的反思;運用不同的寫作技巧,嘗試不同文類的創作,豐富創作經驗。有了創作經驗,學生更容易感受、鑒賞文學作品,從而判別作品的優劣與品評高下。
  • 文學學習基礎知識
    「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的研習,有助學生理解、分析、欣賞和評論文學作品,並提升創作能力,對學習起輔助作用,但要結合適當的學習材料,不宜孤立地處理,作純知識的教授。「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的內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 (1) 各種文類的起源、流變及作品的題材;
    • (2) 各種文類的基本特徵及主要的表現手法;
    • (3) 代表作家作品的風格特色及其主要影響;
    • (4) 文學評論及文學創作的常用術語。
評核模式
部分內容比重評核形式考試時間
公開考試 卷一 文學創作
卷二 文學賞析
25%
60%
筆試
筆試
2小時
2小時
校本評核 創作練習 15% 創作練習3個分數*
*考生於修業期間,須在散文、詩歌、小說、戲劇四類文體中最少選擇兩類,完成創作練習,然後由任課教師選取其中三次練習之成績交予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作為考生在本部分所得之分數。
學習策略
  • 設置情境:
    教師因應文學作品的內容,運用實物、圖畫、音樂、影像、實地觀察等方式呈現可觀可感的情境,將學習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展示作品的情調、氣氛,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迅速感知、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從中領會意境。
  • 戲劇表演:
    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作品所描述的世界,揣摩作者的情感,透過角色扮演、戲劇表演方式,走進作品的特定情境中,例如配合指定作品《卻奩》、《法場》及《日出》等,要求學生進行話劇表演,並由學生自己評出最佳演員、最佳編劇等獎項,讓學生體驗學習文學的樂趣。
  • 協作學習:
    安排「協作學習」,提供同儕交流、互相砥礪、各展所長的機會。例如教授「香港文學」時,按學習內容分由不同組別的學生提供資訊,如一些負責提供早期香港文學作家的圖片資料,一些負責報告香港抗戰時期居港作家的作品,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在小組中都能就個人的強項有所發揮,有所貢獻,並能互補長短,提升學習的效益。
  • 善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透過多媒體的視聽教材幫助學生學習,以鞏固概念,加深認識。如選取作家的圖片、作家演講的錄音帶、根據作家作品改編的電影等視聽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有關作家的生平事蹟。
  • 構建網上學習平台:
    透過內聯網,佈置網上教材和自學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個別化的學習機會,以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需要。如自選篇章、評論文章。
  • 展示學習成果:
    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示創作的學習成果,享受學習的成功感。例如鼓勵學生把個人創作投稿、參與徵文比賽及於展板上張貼學生創作。
  • 安排多元化的學習活動:
    安排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在課堂內外進行,給予學生不同的經歷、得以發揮所長的機會,以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文學的興趣,加強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潛能,例如即席創作、文學散步、戲劇表演、網上論壇、文學營等。對於學習表現較佳的學生,可安排延伸活動,例如配合古典詩歌的學習,安排學生參加相關的文學專題講座,讓他們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