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KWAN Him-shek (2013 Alumnus)

About the alumnus:

  • S. 6 graduate in 2013
  • Honourable Mention in the 2012 Hang Lung Mathematics Awards
  • Admission to the School of Pharmacy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13

學長學弟對談錄  相隔廿載兩代畢業生 藥劑系學生成長之路

關謙碩

前言:兩代王肇枝畢業生梁柏行教授與關謙碩同學,均以藥劑系為進修專業,本年十月兩人於港大梁教授辦公室暢談在母校成長,以至發展專業的心路歷程。對談之間,流露對母校的感戴與未來的憧憬。

一系藥劑 兩種心路

畢業於中文大學藥劑學系後,梁學長投身生理學的研究,後來致力推動香港大學開設藥劑學系,現為港大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學長鍾情藥理,猶記得小時候已對一顆藥能治病驚歎不已,故喜歡拆開藥物膠囊研究一番。他說:「藥理與化學結構的關聯很引人入勝,加上當時藥劑乃新興行業,相關人才需求殷切,前景較佳,於是選讀此系。」

原來,學長當年也曾掙扎醫藥兩系。當年學長高考成績優異,能於兩科間自由選擇。他解釋:「醫藥兩者都精通用藥,只是醫科著重診斷病人,藥劑學則看重藥理探究。」熱愛化學的學長遂選藥棄醫,決志鑽研藥物化學,以及人體吸收、傳送藥物的複雜機理。

反觀筆者,當初卻沒有明確志向。雖然素來喜歡數理之嚴密邏輯,可是,略嫌理論科學未能貼近日常生活;報讀精算商科,則唯恐對經濟市場認識有限,力有不逮;又自覺胸無半點墨,要是入讀文學院,可苦了教授對牛彈琴了!到了十二月,正當同窗早已立定志向,並報名聯招,筆者仍苦苦惆悵該如何抉擇,生怕選錯系、入錯行,心中忐忑。

不過,自己對化學的濃厚興趣卻是早已有之。自高中開始修讀化學以來,對於原子結構中核子、電子星羅棋布,以至有機分子相互變換,一直興趣盎然。直至預備文憑試、誦讀有機化學時,偶而在厚甸甸的課本中,翻到亞士匹靈演變到撲熱息痛的止痛藥史,好奇心更驅使自己上網搜尋資料,研究兩者副作用迥異的藥理特點,始驚覺已對藥劑學產生濃厚興趣,便決志選讀藥劑系。

畢業以後 不忘栽培

談及中學時期,學長坦言自己不是校內高才生,但對良師循循善誘,心懷感激。他尤其感謝生物科鄭思宏老師、中文科冼月杏老師、英文科陳啟明老師、音樂科鄧美子老師、美術科李子華老師,以及體育科盧偉基老師和單寶珊老師(當年教學長初中中文),畢業離校已二十年,老師竟還沒有忘記自己,足證情誼深厚。他更憶述初時未能適應深奧的預科生物學,成績平庸,也有一絲氣餒。當時擔任梁學長生物科老師和學校訓導主任的何志立老師(現為校長),因材施教,與學生逐一講解答卷。「你的答案雖為事實,但不能切中題意......」何老師一語中的說道,令學長頓悟為學不是盲目背默,切忌囫圇吞棗,反當多加思考、融匯貫通,以求切中要害。這領悟對日後學業大有裨益,故老師昔日當頭棒喝,學長也一直銘記於心。

對於母校學習環境,學長認為最可貴者莫過於張弛有道。他說:「王肇枝著重紀律,但不是強迫學習。」學校固然有適量功課和考測,讓學生適時鞏固所學,彌補不足。即使會考快將來臨,老師仍不過分催谷操練試卷,反而盡量多教課外知識,引起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希望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建立自信。同學之間不視對方為競爭對手,反而互相幫助,互勵互勉,感覺溫馨。學長便是在如此氛圍下培養出對知識熱切追求的態度。

記得初升高中時,筆者開始感受到公開試的沉重壓力。每逢測驗考試或者公開比賽,都緊張得徹夜難眠,故表現往往不在狀態之中,頓覺挫敗。全賴中文科陳麗娟老師和數學科鄺俊愉老師多番鼓勵和肯定,筆者才能重拾自信,放開包袱,從而改善心理素質,最後不但在恒隆數學獎中發揮水準,僥倖獲得優異獎,而且在文憑試中也應付自如,考取佳績。此後每每遇到壓力,甚或挫折時,筆者仍不忘以此自勉。

此外,母校給予學生追尋興趣的自由,也對筆者大有啟發。記得高中時,筆者常常相約幾名好友到設計與工藝室。幸得周錦祥老師准許,我們不時在工藝室研究以鐳射雕刻機製作精美飾物的技術。起初我們技術欠佳,耗費不少膠板。喜得周老師指導,各人漸漸發展出不同風格,更在金禧校慶和謝師晚會為嘉賓和老師製作紀念品。在工藝室戲玩的數年,筆者學會忙中取樂,藉以減壓,至今仍引為樂事。

不似預期 另有轉機

雖然學長修讀藥劑學,但實習以後沒有繼續發展此專業。他報讀藥劑時,聽聞當時藥劑業剛剛發展,人手嚴重短缺。怎料三年寒窗,不少海外藥劑師回流香港。一九九七年畢業時,香港市道轉差,藥劑行業亦漸近飽和,醫院裏一職難求,連社區藥房也難以吸納眾多畢業生,學長頓感前路茫茫。

然而,柳暗花明。學長憑藉對研究藥物化學的熱忱,於實習半年後毅然報讀中大研究院,成為生理學碩士研究生。在研究期間,過程艱苦,每天由上午九時一直工作至晚上十二時,惟學長熱愛研究及分析數據資料,故仍樂此不疲。後來更因表現優異,獲教授賞識,破格轉為博士研究生,更僅以三年之短,取得博士學位,隨即再到美國繼續研究深造。

學長回顧做研究的經歷,指出研究是漫長的道路,儘管多努力,「一年內有十一個月零十天的研究是失敗的,沒有成果的,所以必需學懂忍耐;然而餘下的二十天便是你必需把握的,那是足以令你期待,教人興奮的時刻。」

學長醉心研究學術之經歷,令筆者想起高中時參加恒隆數學獎的時刻,自己也曾因為投入研究,很想把研究成果公諸同好,試過熬到晚上十時才離開學校。當中過程刻苦,但卻十分享受,竟也和學長的體會如出一轍。路漫漫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筆者初為大學生,心想藥劑學系一位難求,本欲預留時間專注學業,畢竟學系同學無一不是成績優異的精英。開學至今已兩個月,固然課業壓力漸長,惟覺仍行有餘力。雖然沒有宿位,也沒有參加系會,可是亦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諸如系會宣傳下屆內閣如火如荼,筆者便把握機會,享受群體合作的樂趣。另一方面,筆者除了預習藥劑課本,為往後課業作好準備,還會抽空到圖書館閒逛,找尋物理、數學讀本,吸收自己本科以外的知識,希望通過多元學習,擴闊眼界,充實學養,以及享受沉醉書海書香之樂。

努力當下 展望未來

除了研究血管生物學,學長也須兼顧教學和行政的工作。「這些工作的確佔據了我八成時間,但只要尚有餘下的兩成時間,我仍堅持進行研究。」梁學長微笑而堅定地說道。有感港大藥劑系由孕育到萌芽發展,至現今初上軌道,自己責無旁貸;但他深信兩三年間,待新學系發展穩定,廣受認可,便可「減輕現有工作量,重回實驗室,在血管生物學作專門領域的研究,期望能成為『一代宗師』,以求造福社會。」

身為大學生,筆者也不甘成為書蟲。大學四年,匆匆便過。除了專注本科,學習藥理,取得專業知識外,還希望能投入大學生活,廣結跨系朋友,埋首醫藥之餘也不忘與工科同儕高談科技新知、與文科好友闊論古典詩詞。期望將來肄業之時,驀然回首,毫不追悔。將來踏出校門之際,或可在藥物研究範疇一展所長,或可在香港推動藥物管理改革,回饋社會。

寄語

梁學長總結治學成功之道:第一不怕困難或無聊,要勇敢地嘗試;縱使失敗,也可累積寶貴經驗。第二做事不要計較得失,或吃虧不吃虧,要自發主動地參與。第三要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和友儕互補不足,不重利益交往。第四要多閱讀,涉獵不同範疇的知識,以擴闊視野,積學儲寶。

願與各位學弟學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