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詢元先生SBS, CSDSM (一九六八年校友)

校友簡介:

  • 一九六八年王肇枝中學中五畢業
  • 香港懲教署前署長
  • 香港懲教事務卓越獎章(CSDSM)
  • 銀紫荊星章(SBS)

彭詢元先生 SBS, CSDSM專訪

王慧敏校友(零七)整理

從母校出發

懲教署前署長彭詢元先生是我校校友。

彭先生於一九六三年入讀我校英文部。由於當時升讀大學並不普遍,加上中五畢業生的工作待遇也不錯,為了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彭先生在中五畢業後立即投身社會工作。然而,在公餘時,他仍不斷進修,例如加入政府工作後往美國三藩市柏克萊大學修讀一年行政課程 (一九九零年),亦曾到英國修讀領袖課程(一九九七年)等。

在彭先生的印象中,母校是一所校風純樸、師資優良且聲名遠播的學校。學生都能循規蹈矩,生活健康,學術表現良好。初中時代,生活主任黄培光老師嚴謹的態度固然讓彭先生望而生畏,他同時又是中文科老師,語文修養以及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深為彭先生所敬佩。至今,彭先生仍將黃老師剛柔並重的處事方式作為懲教方針,可見教育影響深遠。此外,擁有碩士學位的吳銘森老師,是彭先生中四及中五級的英文科老師。吳老師學歷高,英國語文造詣深厚,教學認真,下課後又與學生打成一片,所以至今彭先生仍以作為吳老師的學生為榮。

三十多年懲教路

中學時,彭先生的志願是當警察,因為他屬高個子,加上兄長從事海關工作。中學畢業後,彭先生旋即投考政府職位──徙置事務署助理員。一九七一年正式加入監獄署(現更名為懲教署),至今已三十多年。回顧三十多年懲教路,彭先生先後擔任保安、監獄管理和人力資源等工作。保安方面,在擔任助理署長期間,負責掌管懲教署的保安情報。監獄管理方面,他曾在赤柱監獄、荔枝角收押所當總主任。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在一九九四年被委派參加由西澳洲大學舉辦的人力資源課程,並在一九九八年擔任第一屆更生事務科的助理署長。

回顧懲教署的工作在這十年間轉變鉅大。昔日的監獄署比較注重懲治;但自從一九九二年更名為懲教署後,工作方針改為懲教並重,致力協助釋囚自力更生,重投社會,並減少其重犯率。彭先生就任懲教署長後,更積極推廣「懲教新思維」,即爭取社會支持,協助釋囚改過自新。其中最讓彭先生感到難忘和自豪的是:改變社會人士對釋囚的看法、降低重犯率以及解決懲教署的財赤問題這三項工作。

首先,在彭先生的帶領下,懲教署積極進行社會教育和推廣宣傳工作,減少社會人士對監獄和釋囚的誤解,為在囚人士他日重投社會而創造生存空間,例如:香港電台拍攝的四輯「鐵窗邊緣」,根據真人真事為藍本,敍述在囚人士於犯事和入獄期間的心路歷程。為了讓大眾更了解懲教署的工作,懲教人員更主動進入社區舉辦講座,例如:到獅子會宣傳。此外,也歡迎各界人士到監獄參觀。近年,社會對釋囚的態度逐漸變得不抗拒和較開明,甚至更有社會人士主動與懲教署結成夥伴,舉辦「一公司一人運動」,通過聘請釋囚及以捐款的形式表示關懷和支持。

其次,彭先生致力推行更生事務,以降低釋囚的重犯率。他認為部分有良知、決心改過的犯人,只要給予適當的輔導,加上家人及社會人士的配合,便可以重新做人,為社會作出貢獻。於是,協助釋囚自力更生、重投社會的「更生事務科」便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並由彭先生出任第一屆更生事務科助理署長。同年,彭先生更向部門提出研究釋囚的重犯率,從而較系統地量度懲教制度的成功與否。近年,懲教署又從多方面培訓在囚人士。技能培訓方面,懲教署派專人管理工業組,讓在囚人士學習工業技能和進行實習,例如製造警隊、消防隊、懲教人員、法官、交通安全隊和童軍的制服,又負責公立醫院內約八成「布草」的洗熨服務,並參與製作路牌、路磚、垃圾箱和郵筒等工作。另外,為了讓在囚人士的價值觀和人格都有健康的發展,懲教署積極鼓勵他們發展興趣。由二零零一年赤柱監獄成立第一隊樂隊起,各監獄至今已共有十一隊流行樂隊及一隊中樂隊。懲教署每年都舉辦作曲作詞比賽,並有公開演出,甚至曾為他們出版過四張唱片。此外,懲教更生義工團及懲教職員義工團分別在二零零四年及二零零五年成立,藉以招募社會人士協助在囚人士發展潛能,並支援懲教署的工作。懲教署亦設立慈善募捐,以聘請老師和添置用具。由於懲教署的努力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協助,近年釋囚的重犯率回落至四成半,可見彭先生推行更生事務、減少重犯率的理念是可行的,成績也有目共睹。

還有,懲教署的財赤問題是彭先生任職以來遇到最大的難題之一。面對政府削減資源和超收囚犯的情況,彭先生大膽地減少聘請兼職老師,改以懲教更生義工團協助教育工作,又鼓勵在囚人士互相教導和學習,這樣,既可節省開支,也有助社會人士了解監獄的情況,實屬一舉兩得。

回顧懲教署長彭詢元先生從求學時期至工作階段的奮鬥歷程後,相信各位學弟學妹都對彭先生積極向上的精神肅然起敬。這位親切的學長不但以身教讓我們明白努力不懈的重要性,更向大家證明我校的確是培育幼苗的好地方。希望大家能夠互勵互勉,積極進取,為美好的將來而努力!

王肇枝中學生活點滴

 

多月前從中學同學的電郵得知,母校今年正值50周年校慶,將會在十二月三日有舉辦校慶聯歡聚餐。有同學發起參與這久違的盛大聚會,不消一周,一九六八年英文部中五畢業的同學已湊足一席。亦因為安排這次聚餐,電郵往還將每個約一年方見一面的老同學再次緊密地聯繫起來,有同學將四十多年前的一次大帽山川龍旅行的照片在電郵傳閱。看看大家能否記得參加是次旅行同學的名字,一些移居海外的同學也積極參與認人,大家都樂在記憶中。

回想在王肇枝中學讀書的五年,正值我個人心智及身體發育的旺盛時期。我 於一九六三年在新界元朗商會小學參加當年的升中試,獲派位至大埔墟的王肇枝中學英文部。從中一班開始,每天大清早都要趕上由元朗開至大埔墟的公共巴士,沿林錦公路奔馳至大埔,落車再要步行十五至二十分鐘,才可抵達位於元洲仔的母校。每天隨著大批由元朗過來的同學跑跑跳跳的由巴士站到學校,令我們的身體發育加速,胃口大開。我記得中午放學吃午飯的時候,大夥人都會到廣福道的七記飯店吃飯,當時家裏給予的零用及午餐費並不多,只可以足夠吃一碗七毫的叉燒飯,加上一碗一毫的白飯,才可勉強裹腹。快速吃過午飯後,就趕著回校輪玩乒乓球。我猶記得乒乓球是我們大多數同學的至愛,亦因此有趣事一則,至今還銘記於腦海。話說某日正在上訓導主任黃老師的中文課,有數名熱愛玩乒乓球的同學,在小息下課鐘聲響起時,搶在前頭跑出課室到有蓋操場乒乓球檯爭佔一席,黃老師喝令帶頭的同學停步,以及質詢他們為何跑得那麼匆忙。那位同學藉口說趕著上廁所,結果黃老師不接受,更要罰他站立直到小息完畢,其他同學都忍俊不禁。

當然我們也有不頑皮的時候,碰著自己帶午飯的日子,飯後都會到元洲仔海邊漫步,看看漁民住在艇上的生活,又或到火車站附近的樹林蹓躂散步。

由於母校校風純樸,大部份同學都相處得很融洽,學習氣氛也很濃厚。

眾老師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英文科的吳銘森老師。他的英語教學水平很高,要求也很嚴格,令我的英語根基扎穩,在工作時運用英文也蠻有信心。吳老師還經常教我們做人的道理,讓我終生銘記。還有教授世史的范詠沂老師,對我們在思考上的啟發,讓我終身受用。

在王肇枝中學求學的五年歲月中,同學間的融洽和正面的學習氣氛及老師們對我們的關懷和教誨,至今還歷歷在目。

我在一九六八年中學畢業後,即加入公務員行列,任職於當時徙置事務署,當徙置事務助理,管理元朗及荃灣區的公共屋邨。一九七一年,我轉職至當時的監獄署(現時名為懲教署)。經過連年遞升,我於二零零三年一月出任署長。有這樣的成就除了運氣之外,中學時代的良好基礎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當然,我也需要不斷為自己增值,以應付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挑戰。

至今我雖然退下戰綫,享受退休生活,但我仍以曾為王肇枝中學學生為榮,希望所有仍在母校求學的同學,好好把握這數年的光陰,給自己的學習及身心健康奠下良好的基礎,應付將來要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