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大維博士 (一九七三年校友)

校友簡介:

  • 一九七三年王肇枝中學中七畢業
  •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理學士
  • 美國懷俄明大學理學碩士
  • 澳洲維多利亞大學博士(機械工程)
  • 曾在澳洲從事工程工作
  • 現在香港從事工程工作

文章分享:

 

離開母校三十多年了,喜見學校設施日益改善,成為新界區為人熟知的中學,實是教人興奮。回想我是在一九六六年九月入讀中一的,初踏校園,那時校舍是兩層高的樓房,面積雖小而充滿活力。新校舍(第二期)於翌年九月啟用,擴闊了我們學生學習和活動的空間。感謝學校對學生的培育與關懷。

   

那時每天上課前都有早禱會,包括唱詩、讀經、祈禱和簡短的講道,地點是樓底甚高的禮堂,令我們油然而生企慕仰望基督之心。六九年九月,因學生人數增加,早會改在户外舉行。早禱會的講者多是外來嘉賓,學校創辦人王德馨醫生也曾來為我們傳播福音。

現今母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住在大埔區的,但六十年代的同學則來自五湖四海,包括粉嶺、上水、大埔、元朗、馬鞍山,甚至洪水橋、藍地及九龍。同學之間的感情很不錯,大家也很重視這相聚的緣份。

不少初中年級的同學留校用膳,有自備午飯的,也有光顧校工黃伯的小賣部。高年級的同學喜歡到大埔墟同秀坊附近的茶餐廳用膳。那年代,一碟「牛河」只需一元五角,真令人回味。

建校初期校內没有設立圖書館,所以,每天下午三時四十分放學鐘聲響起後,同學都很快「消失」,各自回家做功課和溫習。記得籃球場在六八年開始啟用後,男同學使用率極高,連小息、午膳時間都不放過,但放學留校練習的不多,因為要趕回家協助料理家務及溫習。那時我們都珍惜學習的機會。

那時候,老師的人數只有現今的三分之一左右,師生關係密切。每位老師都身懷絕技,往往能啟發同學的潛能。最值得一提的是「煲呔」李克倫老師,李老師於上海音專畢業,能歌善畫,培育出一班又一班的水彩畫高手。還有施乃昕老師「包辦」全校中史課程,他上課時經常加插「野史」,教授宋史時,如「說書人」般解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引人入勝,絶無冷場。吳銘森老師教授高年級英文科,是校內唯一擁有英國文學碩士銜的老師。吳老師對學生要求很高,令不少同學都懼怕,但他堅持打好同學的英文根柢須由熟習文法做起,令我們畢生受用。當然忘不了音樂課是由校歌作曲者陳其隆老師任教,陳老師不是全職教員,但他確是位唱歌高手。師生感情,亦師亦友,令人難忘。祝願各位老師身心康寧,情誼長存。

母校見證了大埔歷史的巨變,從元洲仔漁港岸邊,牛群走動的荒野,到今天四面高樓矗立,車如流水,火車飛馳;從往日充滿海鹽味,到今天瀰漫鬧市煙塵。六十年代的大埔是一個淳厚的墟集,母校依山面海,在春雨綿綿的季節,遠望馬鞍山的煙山霞彩,真是迷人。隨著時光的巨輪不斷轉動,一九六六年秋季由我們中一級同學種下的一株株小樹,如今已成為一棵棵大樹,肅立一旁守護母校。樹正象徵神的恩典深化了母校的成長,上面枝葉繁茂,下面根深穩固,雖然人不易看到,但這是母校精神所在,越札越深,是學生生命的泉源。願老師繼續努力澆灌這棵樹,你們的勞苦是神所悅納的。願同學們珍惜在校的歲月,認識基督,接受祂的愛,嚴肅地思考人生,立定志向,不要浪費學習機會和虛度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