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園地
我們的校友

朱卓楠先生 (二零二零年校友)

校友簡介:

  • 二零二零年中六畢業
  • 修讀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政治學與法學)及法學士(雙學位課程)

文章分享:

不是終點站

 

轉眼間,離開母校已有一年。翻開相冊細味校園點滴,忽覺光陰荏苒,昔日的初生之犢在母校的栽培下已長大成人,更在不知不覺中與此地結下不解之緣。在另一段歷程開始之際,藉此拙文回顧在王肇枝的六年寒窗生活,實在別具意義。

從校園外說到校園內

王肇枝有很多美麗的地方,說它是大埔的一個地標也不為過。屹立在山崗之下的校園被樹木環繞,天藍色的校舍與藍天相映成趣,恬靜和自然的氣息使同學更能靜心學習。圖書館藏書甚豐,是同學課後的好去處。在下課後走在校園旁的林蔭大道更是另一種享受。午後的陽光透過樹木,微微灑落在道路上。樹葉的倒映伴隨微風而起舞,運動場上的訓練聲與不遠處火車的行駛聲此起彼落。景色隨四季變換而各異,彷彿在無形中訴說萬物的造化……那是我青春歲月最美麗的一道風景。

不過,母校的地理位置似乎是一把雙面刃。校園幅員廣闊,導致同學轉堂時要長途跋涉。而且,每逢梅雨季節,大埔墟的道路就深受水浸所害,同學往往要涉水而行才能出入校園。回校後雙腿濕透,只好在上課前集體到校務處借用風筒吹乾衣物。

儘管王肇枝並不完美,但這個地方仍然值得我們熱愛。它讓我們學習秉持樸實的品性,從磨練及失敗中汲取經驗,蛻變成長,認識到缺憾之中仍有可愛之處可供發掘 ── 畢竟人生本就不是完美的,「擁抱不完美」是我們成長必須學習的。

王肇枝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好比潤物無聲,多年來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王記人。除了優美的校園外,母校亦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從中樂團到劍擊隊,從數學專題研習比賽到城市模型設計比賽,這些活動我未必樣樣精通,卻讓我累積了寶貴的經驗。又例如,儘管初中時期的我並非名列前茅的學生,中文老師也十分鼓勵我參加徵文比賽,豐富創作經驗。後來我入選了中文辯論隊,成功當選學生會,更由中樂團年資最淺的團員變成中樂團團長……細說這些經歷,竟讓我漸漸對文學創作,以及社會議題產生興趣,更找到了自己的志向。

從高中生活到體會「王記精神」

升讀高中,公開試無疑是所有學生的共同煩惱。我在中四便立志,以攻讀法律為目標準備公開試。師長十分支持我的決定,有老師在功課評語裡鼓勵我要盡自己能力貢獻社會,而校長在得悉我的志向後亦勉勵我要好好裝備自己。師長的指引讓我在沉重的課業及測考中不致迷失,在失落迷茫之際仍能沉穩應戰。我不求完美,但求無悔於心,最終順利修讀政治與法律雙學位課程。

在艱苦學習之中,我也發現「王記精神」也許在冥冥中成為了我能如願以償的關鍵。

「王記精神」是一個空泛的概念。還記得中三時,我有機會與幾位同學與當時即將退休的何志立校長進行訪談,嘗試探討「王記精神」的含意 。原來,真正的「王記精神」在校園生活中是有跡可循的。回顧自己備戰公開試的過程,有老師熱心教學,不惜犧牲私人時間提升學生成績;有老師堅守原則,在學生面前做到「是其是,非其非」;又有老師在躁動不安的環境中切切守望學生,以一句「喜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和學生互勉,展現了超越師生的情誼……這使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名「孤立無援」的學生,因有一眾恩師提供強大的支援。恩師們的身教言教、一言一語,都在生動地向我和同學演繹著「王記精神」,實實在在地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影響。

我由衷崇敬他們,感激他們。

那到底甚麼是「王記精神」?也許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但我誠邀諸位,回溯在王肇枝走過的足跡,從我們的共同信念之中思考中學生活的收穫,找出屬於自己的「王記精神」。我相信,這個過程必定會讓你會心微笑,他日定必知恩感戴。

結語

王肇枝走過一個甲子,我十分幸運,能見證了它十分之一的歷史。當天的我在疫情之下未能好好與母校一別,六年寒窗就此畫上休止符。但我作為一名王記人的旅程尚未終結。今後,我和我的同窗會將試煉化成機遇,以樸實勇敢的品格淡然應對人生道路上的風浪與挑戰,弘揚「王記精神」 ,以回饋母校培育之恩。